太陽除了發出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之外,也發出了不可見光線(紅外線和紫外線),其中對人體最有害的射線就是紫外線。 紫外線:是大約介於200~400nm波長之光線,共分A,B,C,三種類型,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能量與影響: UVA型紫外線(320 ~ 400奈米)穿透力強會進入眼睛內的深部組織,即到達視網膜,容易形成眼睛深部視網膜受損。UVB型紫外線(280 ~ 320奈米)此輻射線會被眼睛外表吸收,但若照射過久,可能導致眼睛外表的角膜及結膜發炎受傷,甚至傷害水晶體,導致白內障。UVC型紫外線(200 ~ 280 奈米),可以被大氣層上方的臭氧層吸收,所以在一般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光子的能量和波長成反比,因此紫外線的波長越短表示能量越高,殺傷力也越大。一般我們遇到強光時瞳孔會縮小以減少光線進入眼睛,可是針對紫外線,瞳孔不會有反應,因為它是不可見光線,所以紫外線除了可以傷害眼睛表面也可以直接進入眼睛內部破壞水晶體和視網膜。
另外過強的光線也會使人幾乎看不清楚影像,引起視網膜內的感光細胞過度刺激、飽和而降低細微的對比敏感度,在加上瞳孔收縮和眼睛會不得已瞇起來,會使眼睛工作得更辛苦,結果會導致眼睛疲勞。
所以配戴太陽眼鏡的目的,第一是隔絕有害的紫外線,第二是降低可見光的強度 ,避免強光影響視覺的品質及所造成的不適感。尤其在白內障術後、雷射手術術後、點散瞳劑、經常開車的人、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譬如釣魚、打球、爬山、滑雪、玩水的人,為了保護眼睛,更需要選擇一付好的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
依據美國視光醫學會的建議,一副好的太陽眼鏡要能隔絕九十九%以上的紫外線,以及七十五%以上的可見光,才足以保護眼睛。 針對紫外線的隔絕方面,一般人誤以為顏色越深的眼鏡對紫外線的隔絕效果越好,事實上是不正確的;事實上,紫外線是不可見光,肉眼無法判斷鏡片的效果,只能用儀器來測量,也就是”抗UV測試機”,大部分的太陽眼鏡販賣店都有。
以鏡片的材質來說,太空鏡片(polycarbon,聚碳酸脂鏡片)的紫外線吸收功能最好,可隔絕九十九%以上的紫外線;樹脂鏡片(CR)阻絕紫外線的效果也很好,僅次於太空鏡片,也可以阻絕UVB紫外線與大部分的UVA紫外線;至於玻璃鏡片,紫外線的阻絕效果並不佳,必須另外加上抗紫外線的鍍膜。
以鏡片的顏色來說,在可見光的阻絕方面,不同顏色的太陽眼鏡對不同波長光線阻絕的效果不同。 一般而言,太陽眼鏡的顏色以灰色、綠色和茶色為佳。
灰色鏡片能可完全吸收紅外線.以及絕大部分的紫外線,對各波長的吸收率較為均衡,所以最不會影響到色彩的判斷,景物色調最為自然,在行車時配戴,也最不會混淆紅燈綠燈的色感。
綠色鏡片對紫外線及紅外線都有不錯的吸收效果,而且它吸收光線的分佈曲線和眼睛對色彩的敏感度之曲線最為相似,讓人類最為敏感的550nm 波長光線經過最多,適合眼睛容易疲勞者使用,不過景物的顏色在經過綠色鏡片後會被改變。
茶色(咖啡色)和琥珀色鏡片則會吸收大部分有害的藍光,增強顏色對比、增加清晰度和運動中的舒適度. 常被戶外運動愛好者所使用。如酷愛水上運動者可選擇包覆式具有偏光功能的太陽眼鏡,以增加對水面強烈反光的保護
而藍色鏡片只讓有害的藍光通過,是最不適宜的一種顏色。因為長期暴露在光線中的藍光會損害視網膜,増加視網膜黃斑部退化的速度。當我們年輕時,視網膜中的黑色素就會保護視網膜不受藍光的傷害,但是隨著年紀増長,眼睛的黑色素會減少,這時就需要用鏡片來過濾過多的藍光。還有藍光也有造成光線散射的效應而降低視覺清晰度。所以鏡片除了抗紫外線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過濾藍光的功能。
至於太陽眼鏡的顏色深度可分為四種,依次為15%、35%、50%、70%。15%的深度最淺,適合常進出室內及室外配戴,尤其眼睛有度數的人,更可免除取下和戴上的麻煩。35%的顏色,在太陽下可幫助眼睛適應周遭環境。50%深度的太陽眼鏡,可在烈日下和海邊使用,70%的太陽眼鏡是屬電焊工程等專業所用。
另外記得千萬勿配戴製造不良的太陽眼鏡,因為鏡片上的瑕疵表面會造成影像的扭曲變形,再加上其鏡片若不能有效阻絕紫外線,眼睛其實比起不戴更容易受傷。原因是鏡片遮蔽光線,眼睛感受的光線也較暗,瞳孔更為放大,反而有機會吸收更多的紫外線進入瞳孔,而加劇眼睛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總而言之,一副好的太陽眼鏡必須能過濾紫外線,減少反射的眩光,提高視覺對比敏感度,同時增加色彩的對比度。購買時盡量選擇信譽良好的眼鏡廠牌才能保障太陽眼鏡的過濾功能和光學品質,進而保護我們的眼睛。
蕭清仁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