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形成的可能因素

近視形成的可能因素

  • 長時間的近距離工作
  • 高等教育程度
  • 家庭近視背景
  • 嬰兒時期就罹患近視
  • 就學時的度數是零或少於遠視50度

角膜弧度較凸者高度近視(病態)併發症—

  1. 戴眼鏡時會覺得頭暈
  2. 最佳視力減退
  3. 視網膜上的視神經變形
  4. 視網膜變薄
  5. 視網膜出血, 視網膜新生血管
  6. 脈絡膜視網膜萎縮
  7. 視網膜外圍部位退化
  8. 飛蚊症, 玻璃體剝離
  9. 視網膜剝離(可能導致失明)

視網膜剝離或然率 與 眼睛度數的關係

+5.00 D 1/63,636
0 ~ +4.75 D 1/48,913
0 ~ – 4.75 D 1/6,662
-5.00 ~ – 9.75 D 1/1,335
> -10.00 D 1/148

有關近視 (Myopic)

有關近視 (Myopic)
By Dr.蕭

定義—當眼睛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睫狀肌沒有在調節視力時), 來自於遠方的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前; 這是因為患者本身眼軸過長或眼角膜之弧度過凸所造成。結果會使得遠距離的物體顯得模糊, 需要凹透鏡片來矯正。

原因—很多理論但總歸不外乎遺傳和後天環境兩點
後天環境是指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眼睛, 造成眼睫狀肌肉的緊張狀態, 而導致假性近視或真正近視的加深

普及率—根據兩個各別的統計:
1. (介於15-55歲) 美國59%, 新加坡44%, 香港54%, 而台灣是全亞洲區的近視王國,近視人口比例高達72%
2. 在台灣: 小學一年級20%, 國中一年級60%, 高中一年級84%的學生是屬於近視族群.

高度近視併發症
1.戴眼鏡時會覺得頭暈 2.最佳視力減退 3.視網膜變薄 4.視網膜剝離(可能導致失明) 4.飛蚊症 5.青光眼

觀念
1.越小年齡罹患近視, 近視增加越快, 而且越容易在將來變成高度近視群.
2.青少年在未滿18-19歲前, 近視都很有可能繼續加深
3.配戴眼鏡或軟式隱形眼鏡, 並不會增快或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
4.近視雷射手術可以矯正度數, 但不能防止以上可能引起的高度近視併發症
5.綜合以上各點,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近視加深前抑制它

蕭清仁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有關近視-2

近視形成的可能因素

l長時間的近距離工作

l高等教育程度

l家庭近視背景

l嬰兒時期就罹患近視

l就學時的度數是零或少於遠視50度

l角膜弧度較凸者

 

 

高度近視(病態)併發症

l1. 戴眼鏡時會覺得頭暈

l2. 最佳視力減退  

l3. 視網膜上的視神經變形

l4. 視網膜變薄

l5. 視網膜出血, 視網膜新生血管

l6. 脈絡膜視網膜萎縮

l7. 視網膜外圍部位退化

l8. 飛蚊症, 玻璃體剝離

l9. 視網膜剝離(可能導致失明)

 

 

 

視網膜剝離或然率 眼睛度數的關係

l+5.00 D                     1/63,636

l0 ~ +4.75 D                  1/48,913

l0 ~ – 4.75 D                  1/6,662

l-5.00 ~ – 9.75 D               1/1,335

l> -10.00 D                   1/148

市場上可選擇的隱形眼鏡 & 如何選擇合適的隱形眼鏡 ?

市場上可選擇的隱形眼鏡 ?
依照鏡片本身的功能性來分類,可分為專門矯正視力方面的,例如: 近視,遠視,散光,多焦(老花)以及改變虹膜顏色的變色片或角膜放大片.
而以使用時間期限方面來分類,則可分為拋棄式隱形眼鏡與傳統式隱形眼鏡. 其中拋棄式又可分為: 日拋,週拋,及月拋; 而傳統式隱形眼鏡則有較高透氧的硬式透氣隱形眼鏡與一般的軟式隱形眼鏡. 拋棄式隱形眼鏡雖然費用較貴,壽命較短,且易破裂但它通常使用透氧性較高,厚度較薄的材質而且又是定期地更換,因此提高了氧氣的供給以及改善鏡片容易吸附沉積物的缺點. 不過除了日拋隱形眼鏡之外,其他的拋棄式還是要每天要進行搓洗鏡片的工作.

如何選擇合適的隱形眼鏡 ?
消費者在購買隱形眼鏡之前應該先前往眼科診所或醫院做完整的眼睛檢查包括眼睛的健康以及淚液的評估以確定角膜是否適合配戴隱形眼鏡,之後則可以與眼科醫師或專業的視光師諮詢哪一種鏡片是最適合自己的. 因為無論哪一種隱形眼鏡,能夠適合個人的體質與度數才是最好的鏡片. 不過切記高含水及超薄的鏡片比較不適合淚液分泌偏少的配戴者,因為這種鏡片的水分容易蒸發,眼睛會比未配戴時更為乾燥. 另外角膜有稍微或已開始缺氧症狀的配戴者,應選擇硬式透氣隱形眼鏡(RGP)或軟式矽水膠隱形眼鏡. 當散光度有超過-0.75或-1.00者則應該配戴散光隱形眼鏡. 最後勿忘記定時清潔與去蛋白的重要性.

 

蕭清仁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太陽眼鏡的選擇

太陽除了發出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之外,也發出了不可見光線(紅外線和紫外線),其中對人體最有害的射線就是紫外線。 紫外線:是大約介於200~400nm波長之光線,共分A,B,C,三種類型,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能量與影響: UVA型紫外線(320 ~ 400奈米)穿透力強會進入眼睛內的深部組織,即到達視網膜,容易形成眼睛深部視網膜受損。UVB型紫外線(280 ~ 320奈米)此輻射線會被眼睛外表吸收,但若照射過久,可能導致眼睛外表的角膜及結膜發炎受傷,甚至傷害水晶體,導致白內障。UVC型紫外線(200 ~ 280 奈米),可以被大氣層上方的臭氧層吸收,所以在一般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光子的能量和波長成反比,因此紫外線的波長越短表示能量越高,殺傷力也越大。一般我們遇到強光時瞳孔會縮小以減少光線進入眼睛,可是針對紫外線,瞳孔不會有反應,因為它是不可見光線,所以紫外線除了可以傷害眼睛表面也可以直接進入眼睛內部破壞水晶體和視網膜。
另外過強的光線也會使人幾乎看不清楚影像,引起視網膜內的感光細胞過度刺激、飽和而降低細微的對比敏感度,在加上瞳孔收縮和眼睛會不得已瞇起來,會使眼睛工作得更辛苦,結果會導致眼睛疲勞。
所以配戴太陽眼鏡的目的,第一是隔絕有害的紫外線,第二是降低可見光的強度 ,避免強光影響視覺的品質及所造成的不適感。尤其在白內障術後、雷射手術術後、點散瞳劑、經常開車的人、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譬如釣魚、打球、爬山、滑雪、玩水的人,為了保護眼睛,更需要選擇一付好的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
依據美國視光醫學會的建議,一副好的太陽眼鏡要能隔絕九十九%以上的紫外線,以及七十五%以上的可見光,才足以保護眼睛。 針對紫外線的隔絕方面,一般人誤以為顏色越深的眼鏡對紫外線的隔絕效果越好,事實上是不正確的;事實上,紫外線是不可見光,肉眼無法判斷鏡片的效果,只能用儀器來測量,也就是”抗UV測試機”,大部分的太陽眼鏡販賣店都有。
以鏡片的材質來說,太空鏡片(polycarbon,聚碳酸脂鏡片)的紫外線吸收功能最好,可隔絕九十九%以上的紫外線;樹脂鏡片(CR)阻絕紫外線的效果也很好,僅次於太空鏡片,也可以阻絕UVB紫外線與大部分的UVA紫外線;至於玻璃鏡片,紫外線的阻絕效果並不佳,必須另外加上抗紫外線的鍍膜。
以鏡片的顏色來說,在可見光的阻絕方面,不同顏色的太陽眼鏡對不同波長光線阻絕的效果不同。 一般而言,太陽眼鏡的顏色以灰色、綠色和茶色為佳。
灰色鏡片能可完全吸收紅外線.以及絕大部分的紫外線,對各波長的吸收率較為均衡,所以最不會影響到色彩的判斷,景物色調最為自然,在行車時配戴,也最不會混淆紅燈綠燈的色感。
綠色鏡片對紫外線及紅外線都有不錯的吸收效果,而且它吸收光線的分佈曲線和眼睛對色彩的敏感度之曲線最為相似,讓人類最為敏感的550nm 波長光線經過最多,適合眼睛容易疲勞者使用,不過景物的顏色在經過綠色鏡片後會被改變。
茶色(咖啡色)和琥珀色鏡片則會吸收大部分有害的藍光,增強顏色對比、增加清晰度和運動中的舒適度. 常被戶外運動愛好者所使用。如酷愛水上運動者可選擇包覆式具有偏光功能的太陽眼鏡,以增加對水面強烈反光的保護
而藍色鏡片只讓有害的藍光通過,是最不適宜的一種顏色。因為長期暴露在光線中的藍光會損害視網膜,増加視網膜黃斑部退化的速度。當我們年輕時,視網膜中的黑色素就會保護視網膜不受藍光的傷害,但是隨著年紀増長,眼睛的黑色素會減少,這時就需要用鏡片來過濾過多的藍光。還有藍光也有造成光線散射的效應而降低視覺清晰度。所以鏡片除了抗紫外線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過濾藍光的功能。
至於太陽眼鏡的顏色深度可分為四種,依次為15%、35%、50%、70%。15%的深度最淺,適合常進出室內及室外配戴,尤其眼睛有度數的人,更可免除取下和戴上的麻煩。35%的顏色,在太陽下可幫助眼睛適應周遭環境。50%深度的太陽眼鏡,可在烈日下和海邊使用,70%的太陽眼鏡是屬電焊工程等專業所用。

另外記得千萬勿配戴製造不良的太陽眼鏡,因為鏡片上的瑕疵表面會造成影像的扭曲變形,再加上其鏡片若不能有效阻絕紫外線,眼睛其實比起不戴更容易受傷。原因是鏡片遮蔽光線,眼睛感受的光線也較暗,瞳孔更為放大,反而有機會吸收更多的紫外線進入瞳孔,而加劇眼睛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總而言之,一副好的太陽眼鏡必須能過濾紫外線,減少反射的眩光,提高視覺對比敏感度,同時增加色彩的對比度。購買時盡量選擇信譽良好的眼鏡廠牌才能保障太陽眼鏡的過濾功能和光學品質,進而保護我們的眼睛。

蕭清仁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